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市县动态
“鱼加渔”激活就业扶贫幸福“源泉”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洪秋荣 时间:2019-08-22 

      市场信息报讯(通讯员 洪秋荣)今年以来,江西省瑞昌人社局从发展扶贫产业、资金技能帮扶、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疏渠引流”。这种“授人以鱼加授人以渔”就业扶贫方式,为就业扶贫“源源不断”输入“内动力”。


发展产业开辟就业扶贫“新渠道”


      在南阳乡华懋“扶贫车间”,冯久平每天认真地缝伞面、缝伞套、缝伞标、缝粘扣......做了多年“伞”活儿,已经是个熟练的工人。虽然这种重复劳动有些枯燥,但是她还是乐此不彼。她说:“家门口有工厂,可以照在家里孩子还可以赚钱,挺好的。”

      冯久平是护岭村的精准扶贫人员,丈夫几年前一场车祸去世了留下了不满10岁的两个孩子和几万元债务,日子过得很窘迫。自扶贫车间进了村,冯久平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不仅每月有千元以上的收入,孩子上学还受到学校“特殊”照顾免费提供午餐和午休。

      冯久平是江西省瑞昌市精准扶贫人员家门口“安居乐业”的缩影。华懋伞业在码头镇、南阳乡的扶贫车间免费提供设备52台,伞桌12个,其他设施、零件120个。安置当地百姓就近就业21人,其中精准扶贫人员就业11人。象这样的扶贫车间中心其他乡镇还有9个,共安置贫困人员就业47人。1-7月30名贫困人员享受奖补3万元。

      今年伊始,江西省瑞昌市人社局借助能人回乡的东风,不断加大产业扶贫的宣传力度,开展政策扶持,与一批有实力的乡贤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对接,推介山药速冻(瑞之参)、高压型加速器的创新应用、残疾人民间传统手工艺传习馆、中林华中林业孵化平台等优秀项目参加创业大赛,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扶贫车间”,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上开辟新途径。

      “徐老板,啥时候运点山药去你店里销售。”在去新农山药种植基地的路上,檀山村农户陈敬军妻子熟络地与“瑞之参”种植销售大户徐步前招呼着。人社局就业扶贫负责人陈绪洪介绍道,徐步前老总公司兴旺不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当地农户心中,他不仅是山药种植带头人,也是山药销售信息联络人,畅销的渠道鼓舞着农户种植好山药。


技能培训补足贫困人员“内动力”


      “去年我培训的学员参加在河南省举办的全国职业竞赛,耳疾患者田忠花拿到全国竹编比赛第四名。我的工厂近一半的员工是残疾人,他们通过学习身怀技艺,和正常人一样活得好。”江西省瑞昌市残疾人民间传统手工艺传习馆传承人田先敏介绍。“每年人社局都会组织扶贫帮扶对象、残疾人到传习馆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员们能够进行简单的竹编工艺品编制,大大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特别感谢人社局开展精准扶贫人员种植养殖培训,让我学到了种养技术后,靠发展养殖业摆脱贫困。”大德林场江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诉记者:“去年初,就业局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家的特殊情况后,让他们夫妻两人参加了免费养殖培训,帮助开办了家庭农场,并帮他们申请了10万元创业免息贷款启动资金。去年3月买了3头种猪,11份下了小猪崽,目前24头小猪已经长成了80-90斤左右。今年又增加4头种猪,平稳的话每年2窝出栏100多头,一年毛收入10万的样子。”

      今年以来,瑞昌人社局充分认识到“技能+渠道”的方式才能够真正改变贫困户“等人送小康”的思想,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才能够不再一味的“等、靠、要”国家政策,而是充分发挥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该局培训中心在培训科目设置、课时安排、地点选择上充分尊重贫困人员的意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实施订单、定向、菜单式和就地培训。

      为了方便群众,将培训场所设在各镇(办)、设在基层、设在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按照个人意愿、市场需求,精准实施职业培训和帮扶居家就业。培训主要通过“技能培训+帮扶居家就业”的方式进行,培训包括手工制作、家政服务、保绿保洁、森林防炎、种植养殖业等各方面专业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助力贫困户精准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确保培训对象有一技之长,能找到合适岗位,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还利用扶贫政策效益,加大对技术能人、产业发展能人、回乡创业能人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


公益岗位老百姓家门口变身“上班族”


      “每大的活不多,负责打扫村里2公里左右的道路卫生,比较轻松”今年60岁的柯传约告诉我们:“我年龄大了。又身患疾病,身体不好找事难,没有生活来源,幸亏政府专门为贫困户开发了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领上工资。”柯传约是江西省瑞昌市华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成为辅助性岗位的一员,当上了道路养护员,每个月领取300元位补贴。在华坊村一共有因病、因残、身体差等原因贫困人员18名走上了公益性岗位。  

      为解决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却无法外出打工的问题,江西省瑞昌市坚持把贫困户公益性岗位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变以往“给钱给物”式的输血为“可再生”造血,根据各村贫困群众文化低、年龄大、就业难的实际情况,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三无”贫困劳动力,开辟了一批精准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量身为其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包括村内保洁员、公路管护员、政策宣传员、河道管理员等特设岗位。1-7月共安置178名贫困劳动力特设岗位,每人每月岗位补贴300元,有效帮助这部分“就业困难户”成功实现了稳定就业。

      授人以鱼加授人以渔,让脱贫攻坚上“双保险”。长期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扶贫的关键是为他们创造增收与脱贫的途径。瑞昌人社局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实现农村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必将推动扶贫工作长期见效、贫困人口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