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第19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以“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倡导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以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大力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一、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思考。安全生产一直是企业生产营销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最严峻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生产事故中导致死亡的人数虽然逐年减少,但是事故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造成这些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除了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监察体制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惩罚力度不够和企业投入强度较低外,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掌握少,缺少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淡泊也是重要原因。
生命重于泰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一以贯之,反复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近期,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层层压实责任,狠抓整改落实,强化风险防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所以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警钟长鸣,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给企业和职工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阻力。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因些,企业都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成立安全组织、对生产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燃,杜绝安全隐患。
二、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措施。事故频繁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思想上认识不足,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趋利不知避害;三是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匮乏;四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太多;五是安全检查不到位,隐患治理不彻底;六是工作作风浮漂,抓落实不够;七是事故处理轻描淡写,失之于宽。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保障系统。遵循安全组织机构合理设置、安全机构职能科学分工、安全 管理体制协调高效等原则,尽快建立安全生产的各级监督与管理机构。企业内部从上到下设置全面、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狠抓安全生产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除了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配好安全生产的执法监督管理人员外,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人才库、组建好安全生产的专家组和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专业检查队伍,并提高这些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切实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
2、合理资金投入是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 企业在研究投资结构关系和安全措施投资政策时,本着准需要、准受益、准投资的原则,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协调的投资保障系统。利用商业保险、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推行国家对社会性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给予投资或采取技改贴息扶持、安全经济抵押等方法,加大安全生产的投资力度,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3、要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季节性灾害、气温升高“四叠加四碰头”的严峻复杂形势,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难度和挑战前所未有。在这个“危”“机”并存的阶段,坚持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往往都是岗位员工首先发现的。要抓好安全生产,应该在责、权、利相统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和完善能够覆盖方方面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与此同时,狠抓责任制的落实,落实到各有关部门、企业的各相应机构及车间、班组和人头,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负责。
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安全管理效能的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即安全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机能。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都靠安全文化来培养、影响和造就。
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要广泛发动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新格局。防范化解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的焦点、难点、重点。要以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为契机,教育和引导员工提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水平。让每名员工都懂安全、会安全,激发员工参与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通讯员 洪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