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灿平,31岁,瑞昌市盈瑞箱包有限公司厂长,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诚实憨厚。他和妻子不但返乡创业成功,更是带动周围群众就业,助推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脱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典型。
瑞昌市盈瑞箱包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位于瑞昌市高丰镇永丰村,建成于2018年7月,企业主要从事箱包、旅行包、背包休闲背包生产、加工、销售。从建立之初的只有4个本村人的小作坊到如今初具规模的工厂,从过去的产品销售困难到如今远销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区,产品供不应求,蔡灿平实现了回乡创业的梦想,“人的一生就是在坎坷中奋进,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这句话是蔡灿平淡定的处事原则,也是他勾勒人生成功坐标的秘籍。
蔡灿平出生在高丰镇永丰村,自小家境贫寒,2004年初中刚毕业,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倔强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毅然选择了远赴福建泉州打工。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大街上的清扫工到车间里的搬运工,一路走来,他什么苦都吃过,什么活都干过,最后他还是看准了箱包这个行当。坚强不屈的他经过几年的打拼,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加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打样部到设计部到车间主管再到企业副总,随着经验的日渐成熟,他终于在这个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国企——得泉箱包干出了成绩,正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2018年初,蔡灿平却打算放弃留在福建继续发展,不顾亲人朋友的反对,准备回到家乡高丰创办企业。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加工行业变得萧条起来,村里许多没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机会只好回到村里“闲”了下来,蔡灿平心里明白,要说赚钱,在家乡办厂不划算,成本太高,但一来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二来可以解决部分乡邻就业;三来可以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四来还有村里乡亲们的支持,那一夜,他辗转难眠。而后,他毅然放弃了在泉州与朋友合作的机会,决定在家乡办厂。
执着的蔡灿平当即带着术技和多年打工的积蓄回到老家,由于看好蔡灿平的带动性,村里和镇里的干部对蔡灿平的企业选点、购置设备、招工、协调贷款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蔡灿平对创业产生了更充足的信心。经过筹备,车间终于建起来了,即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人,但生产总算走上正轨,可是没想到2018年底的大雪打碎了生产的步伐,长期的恶劣天气和年底乡村繁多的红白喜事让工人们无法按时工作,产品无法交货、订单无法完成,面对高额的违约金,蔡灿平心急如焚,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寻求镇里村里的帮助,紧急招来十几个工人日夜加班,最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成功渡过难关。
蔡灿平常怀感恩之心,现在他管理的扶贫车间有工人40多名,残疾人、低保户、贫困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占到1/3以上,这些曾经的贫困人口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人问他:干嘛用这些人?他笑着回答:经历过贫穷的人更会懂得生活不易!再说,我能帮他们也是一种快乐,对家乡人特别有感情!比如快50岁的贫困劳动力何木连,她大女儿读大学,二女儿高中,儿子读初中,本人在扶贫车间应聘上了车工,现在月工资收入近3000元左右,实现了在家就业脱贫,还能照顾孩子的愿望,这只是 “治”贫根的一个缩影,像她一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还有多前年因车祸导致一只脚截肢的贫困户严桃英,做不了重活,家里一贫如洗,仅靠丈夫卖鸡根本无法支撑家里的生活开支,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在扶贫车间就业实现了她们挣钱、看孩子两不误。除她以外,该车间还吸纳了其他3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均可增收近2000元。
箱包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盈瑞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都来自附近村庄,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蔡灿平针对不同的贫困户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他说,自己的口号就是:“用零散的时间挣钱,只要你来就有收入。”比如,许多留守妇女在家带孩子读书,固定的坐班时间不适合她们,车间就采取灵活的上班时间,计件算钱,多劳多得,车间就在学校旁边,还可带着孩子上班,提供免费午饭等等,年纪大一点的、没有工作技能的甚至身体残疾的都可以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这一点上,蔡灿平有自己的小妙招,只要是贫困户想来做事,立刻安排新员工培训,通过“老带新”,老员工手把手教学,根本不怕学不会,正式入职后还有政府举办的“以工代训”培训班,对其进行扶智“志”教育,宣传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典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30多岁的聋哑人朱澄林,原本劳务市场都不敢去,去了也没人要,只能靠低保和残疾补贴过日子,一直在家里无所事事,是老父亲一辈子的负担,但是自从在扶贫车间通过培训成为一名车工后,每月工资在2500元以上,一条条拉链熟练地从他手中“飞过”,他原本暗淡无光的眼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蔡灿平致富不忘乡邻,积极回报社会,除了主动吸纳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就业,对家庭困难的工人多多照顾,逢年过节为村里的贫困家庭发放慰问品,如果贫困人员突发情况有特殊困难,他总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及时送上爱心,给他们带来温暖,他默默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今年,公司正在朝着年销售400万目标稳步前进。“让乡亲们学到手艺,让扶贫车间附件所有的贫困人员通过自己的勤劳致富”这是返乡农民工蔡灿平夫妻俩共同的心愿。
通讯员 范雨晨